小向本有個很不錯的名字,但爸爸總是“小向小向”叫著,久而久之我也就忘了他的名字。
差不多八九年前,小向或許是對讀書沒興趣,恰好又沒考上高中,身為農民的父親就領著他到我家做我爸爸的學徒。老父親的思想很傳統(tǒng),認為在工地上學一門手藝總歸比在家種田好。
小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不善言、但喜笑。一個問題答不上來就露出抑或整齊的牙齒嘿嘿地笑,憨厚實誠的性格就這樣裸露不已。
小向的皮膚黝黑,那種黑不是天生的。他的放學路是頂著一個小時陽光的蜿蜒山路,周末又跟伙伴忙著做山大王到處占領土地,而寒暑假是在毫無蔭蔽的土地里度過的。那種黝黑是農村娃娃健康身體的最佳“癥狀”。
小向做事很踏實,爸爸總是這么說。建筑工的工作需要的是力氣,也需要手藝,所以小向具備能力。對小向來說,父親的期望或許是他一開始的動力,而一個月滿工而拿到幾千塊錢的工資卻是后面長久堅持的激勵。
當建筑工注定永遠都與汗水和陽光作伴。爸爸也時常就著小向的年齡告誡我們,如果不好好讀書,或許以后也是跟小向一樣跟著他干,早出晚歸,頂著四季的太陽,抱怨連續(xù)的雨天,然后成家,然后在未來也這樣告誡我們的子女。
小向的皮膚越來越黑了,他的身體雖然越來越強壯,但手卻越來越粗糙了,似乎眸子里的光也是越來越暗了。我想對于小小年紀的他,似乎是厭倦一輩子跟著鋼筋混凝土過日子。
于是他終于下定決心結束了他人生的第一段學徒經(jīng)歷,帶著嘿嘿的笑,背著鼓鼓的帆布包,在我的記憶里越走越遠了。
今年夏天弟弟升學宴,迎面走來的小向很熱情的跟我打招呼,我也寒暄著好多年沒見了,他卻提起四年之前在我家吃過一次飯,我才又想起他的第二次學徒經(jīng)歷。
原來他是去學廚了,這或許真的是他的興趣。學了兩三年,回到小縣城找了一個小規(guī)模的飯館當起了廚師長,從此以后為別人的口食服務,做出美味的佳肴,成個家、養(yǎng)個娃似乎也是不錯的生活。只是現(xiàn)實卻是很骨感的,飯館的生意并不景氣,小向也到了該婚娶的年紀,沒有穩(wěn)定收入的生活,小向想要脫單是比較困難的。不知道是父親的意思還是他自已也愿意,于是他又到爸爸這里來了,與鋼筋混凝土相伴。
后來聽說他是結婚了,就是村里的姑娘,貌似有著勤儉持家的能力……
我還在回憶的時候,小向嘿嘿的笑又出現(xiàn)在了眼前,他說下午的工作要開始了,稍稍著急的跟我道別,然后離開了。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就算是有過選擇,如果最后還是以較艱辛的方式度過,只要過得充實,過得有希望,肯定也是快樂著的,就像小向永遠都會嘿嘿的笑,黝黑黝黑的皮膚,在我的記憶里笑啊笑。(易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