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馬友誼大橋通車了,在援外建設“世紀工程”的自豪和榮耀背后,凝結了上千名建設者近3年的艱苦奮斗和忘我奉獻。
盡管現(xiàn)場施工環(huán)境惡劣、疫情嚴重、材料匱乏、生活單調(diào)、壓力巨大,建設者們?nèi)匀涣x無反顧,那是他們?yōu)閲鵂幑獾?ldquo;舞臺”和“戰(zhàn)場”。
“混血書記”
2016年5月,馬爾代夫爆發(fā)嚴重的登革熱疫情,項目部600余人中累計確診90例。
項目書記王超剛剛走馬上任,正準備在馬爾代夫大干一場,可沒想拳腳還未施展就患上了最嚴重的出血熱。“卸完貨回到辦公室,幾分鐘后就感覺渾身關節(jié)疼,頭也疼得像要爆炸。我以為是感冒,吃了點藥,之后幾天牙齦總出血,去醫(yī)院檢查才知道患上了登革熱。”當時,王超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已經(jīng)下降到常人的百分之三左右,被緊急送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醫(yī)院甚至下了病危通知書。歷經(jīng)20多天,兩次共3000毫升輸血治療后才轉危為安。
當?shù)弥峭陆o他輸?shù)难?,王超感動著調(diào)侃道:“我身體里流著兄弟們的血,以后我也是‘混血’人了。”出院后,王超沒有片刻的休養(yǎng),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他說:“現(xiàn)在正是困難的時候,我不能打退堂鼓,我要為大家多做點事情。”
“民工”
2016年9月,烈日當空,“魔鬼海峽”海浪翻涌,大橋主橋水上大直徑平臺棧橋鋼管樁和樁基鋼護筒準備施沉,施工區(qū)三臺大型浮吊、近30臺套配套船舶設備整裝待命。
劇烈搖晃的浮吊船上,一頂“紅色安全帽”和幾個“黃色安全帽”正竭力抓住晃動的鋼絲繩,想要將其掛上卡環(huán),身上和臉上布滿了油污,他們卻毫不顧忌,一直專注著手中的動作。
這是項目施工技術組副組長李洪軍帶領民工作業(yè)的日常。李洪軍年近50,曾創(chuàng)下4項橋梁世界紀錄,可面對中馬友誼大橋,他不敢有一絲的懈怠。“在這片海上,每天都是新開始,每根鋼護筒的施打都是新挑戰(zhàn)。”受雨季天氣影響,現(xiàn)場施工天數(shù)極少,起重吊裝艱難,樁基施沉制約了后續(xù)所有工序的進展,項目面臨著空前的安全和進度壓力。
索性,李洪軍就把“家”搬到了浮吊船上,與工人同吃同住,每天早上五點準時起床,中午也不休息,吃完飯就馬不停蹄地干起活來,通宵都熬了幾十個。當浮吊船背后的配重轉到另一個方向時,船體就會整體傾斜,加上海浪的影響,船體隨時都在搖晃。每天休息時,他便感覺自己一會兒好像頭朝地腳朝天,一會又感覺整個人在站直了往下墜,時而左側不平,時而歪向右邊。“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就像喝醉了一樣,回馬累島開會的時候,感覺地面都在搖晃。”李洪軍說。
就這樣,李洪軍一直和工人們奮戰(zhàn)在海上最一線,與涌浪搏擊,成為了民工隊伍中的一員。
“文體之星”
“那蒼穹之下,荒涼的海岸,他被海浪拍打,被烈日灼傷……”夜闌人靜,項目常務副總工李寧難得一絲清閑,在海邊抱著吉他自彈自唱。他是項目上唯一一個帶吉他的人。《行者無疆》《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白樺林》 ……優(yōu)美的旋律時常引來三五同事靜心聆聽,或點唱曲目。跳動的音符,隨海風散去,帶走思國思鄉(xiāng)的憂愁,留下一片嬉鬧歡笑。
29歲的李寧,2016年12月來到項目后,整日和鋼筋混凝土、各種技術參數(shù)打交道,每天在烈日下奔走,臉被曬得黑紅。視頻時,看到以前白凈的兒子被曬成了“包黑子”,李寧的母親心疼到落淚:“我都不敢認你了。”
“要想當好一名工程師,就應當四海為家。”李寧卻不以為苦。在馬爾代夫,他融入的比任何人都快,帶領員工與當?shù)孛癖娊涣魑幕瑘竺麉⒓玉R爾代夫乒乓球錦標賽,還成為了業(yè)余組的雙料冠軍。
其實,像他們這樣在這座“海上奇跡”的建設中散發(fā)自己光和熱的建設者還有很多。他們舍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每天在高溫炙烤下汗流浹背,至少要喝上5公斤水,有的人都被曬脫了幾層皮,只是為了建好這座“中馬友誼”之橋。(朱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