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從一個東海的小島說起。
但歷史并非故事,這里也沒有什么所謂的世外桃源、玉瑤仙境,這本是一座自然的島嶼——自然的魚群,自然的森林,自然的梅花鹿。當然,自然的雜草叢生,是自然賦予了他鮮活的生命,也是自然保留著他與生俱來的荒蕪。
1956年,一批平凡的人類踏足,企圖“征服”這個平凡的小島,隨之這個小島也有了他平凡的名字——大陳島。
為響應(yīng)團中央號召,墾荒的號角,隨之吹響。約有六七百人,我的太爺爺太奶奶就在其列,都還是如現(xiàn)在的我這般大小的青年,他們奉獻了青春熱血,耗費數(shù)十載光陰,將一個荒蕪的小島,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墾荒精神,在我們臺州市乃至浙江省就此打響,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我祖輩的墾荒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不過,那只是一個開始,后世“墾二代”、“墾三代”的堅守,對大陳島的發(fā)展同樣功不可沒。自我記事起,我的祖上三代就一直是大陳島的居民,以捕魚為生,男人出海捕撈,女人修補漁網(wǎng),或是養(yǎng)殖、售魚。島上社會生態(tài)原始,喝的用的都是山泉,生的是柴火,吃的是海鮮和自種的蔬菜,沒有廁所,更別提空調(diào)之類的奢侈物件,吹海風,看潮漲潮落,是每天最愜意的時光。那時候島上僅有一所小學(xué),更別提專業(yè)教師,一位老師要教的,便是所有的科目。這番景象并非過去,那已然是21新世紀,他們?nèi)豢梢匀ジ酶蟮某鞘校硎芨憷默F(xiàn)代化生活,但沒有?;蛟S,這就是祖輩傳下的責任,是“墾后代”的堅守,是“勞動魂”。
幾十年的堅守,如今大陳島已日新月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更是帶來正向的發(fā)展循環(huán)。甲午巖、飛虎崖、浪通門、雞籠頭等自然風光,墾荒紀念碑、紀念館等文化景點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玩賞。
我的爺爺奶奶年歲已高,其實他們并不會經(jīng)常和我們講當年的苦日子。對于他們來說,那是習以為常的生活。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也攢下不少錢,卻不愿來城市享受生活,即便子女給他們房間裝上空調(diào),他們也舍不得開過一回。他們只喜歡呆在島上,看著這片曾經(jīng)他們奮斗的土地,看著已然變化的人文與建筑,看著依然未變的大海與天空,看著也走著,新中國的富強之路。
我是幸運的一代,也是遺憾的一代,我未曾看過墾荒,但也總是能捕捉到墾荒的影子。
大陳島墾荒精神,曾與紅船精神和浙江精神一脈相承。在一個普通的“墾四代”看來,這些精神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同一個層面上的問題。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接力傳承,始于開荒祖輩們的建設(shè),他們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踐行于代代相傳。每一代的島民都是這一精神的忠誠傳播者,更是堅定踐行者,只有新一代建設(shè)者像海燕般飛到這里,接過前輩手中接力棒,加入建設(shè)“小康的大陳、現(xiàn)代化的大陳”隊伍中,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些精神,自我出生以來,就在無形中時刻影響著我,一畢業(yè)就加入了中交二航局,是機緣,也似乎是命中注定。我的父親原本也是島上的一名普通的漁民,后來改行從事了工程運輸船相關(guān)的工作,他雖然離開了島,但也不曾忘記過島,他時刻惦記著家鄉(xiāng),我們島上有港口碼頭需要建造,他們便回來建設(shè)家鄉(xiāng)。
中交二航同樣是一個時刻踐行著“勞動之魂”的公司,是一個全員都是“工匠”的集體,是一個加入了就能為新中國建設(shè)貢獻一份力量的地方。在這里,我們擁有大展拳腳的舞臺,擁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我希望等我老了以后,也能像我的爺爺奶奶一樣,看著美麗的天,蔚藍的海,看著新時代的曙光璀璨綻放。那時,一定會很幸福。(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