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尉公路包PPP項目位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境內核心區(qū)域,線路總長達1308.60公里,總投資708億元,是新疆目前首屈一指的重點工程。項目建成之后將打通我國與中亞、南亞之間高效便捷的陸路通道,對改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實現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次新疆高速公路網的大升級。
但在一系列重要戰(zhàn)略下的現實,卻是無人區(qū)極度惡劣的環(huán)境。如何在一無所有的荒漠里開出智慧工地的“花”來?中交二航局有那么一群人做到了,他們讓幾千年從未有人踏足的土地插上中國交建的旗幟,讓“信息化”成為項目管理模式的新名詞。
“集合!打響新疆‘大會戰(zhàn)’!”
中交二航局新疆烏尉公路包PPP項目YRTJ-04標段書記李學超相信自己能打好信息化這場戰(zhàn)役的根源,是因為有那些無聲奮斗的“戰(zhàn)士”們。
中交集團早在十三五規(guī)劃時就將信息化工作納入核心工作當中,而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就是穿透計劃,主要實現上下貫通、左右拉通、內外打通,對于集團創(chuàng)新項目管理模式、變革管理方式、打造生態(tài)圈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最終確立新疆成為實施信息化穿透計劃的試點工程。
“想執(zhí)行穿透計劃,讓每一處工點都處于信息化扁平管理,那必須要做到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被把控,每一個計劃都落到實處。”項目副書記、同時也是信息化負責人李洪朝開始組織人手逐步完成最基本的工作——數據錄入。
2017年8月,集團新疆信息化試點工程項目部成立,秉承“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要求,組織了204名信息化人員和40余名業(yè)務人員,開展信息化建設大會戰(zhàn),其主要內容是穿透工程35項任務中的7項核心任務。
“將在充分繼承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既適應新疆項目的管理需求,也可以作為集團下階段推廣的模板。”李學超介紹到,“我們就是要做好,成為唯一標段的代表,今后所有的項目都可以跟著我們來做。”
不過說時容易做時難,以合同為依據,形成標準WBS分解,作為項目進度、計量的標準依據,形成集團標準化項目施工管理的基礎。單單依若高速4標的基礎數據WBS分解后就有超過100萬條信息。
工程部技術員周志文就是一工段負責項目管理系統技術質量信息數據錄入的一員,“白天忙工作,晚上錄數據”成為他們兩個月之內工作生活的新常態(tài)。
新疆的日頭比較久,晚上八點半后太陽才會落山,這些負責數據收集錄入的人們放下手頭的工作,開始在新的戰(zhàn)場上重新進行另類的攻關。從白班里面輪流抽調人員另花時間做數據整理,有時候一些技術員剛從前場風塵仆仆回到辦公室,安全帽一摘就開始錄入自己那份數據。
“我們冬休期間17個人全體集中到若羌縣城辦公,進行基礎數據的統計整理,當時許多錄入時馬虎的數據全部翻了出來,再一一核對。”上百萬的數據錄入必不可能毫無差池地一次性完成。大家心里清楚,當下增加的工作量是為了未來數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里,工作效率可以更輕松、高效而努力的。
“無人區(qū)就是磨練人的,至少每一個小伙子都可以沉下心來,將所有的事情一步步做下去。”李學超相信,通過這次錄入,不僅為項目管理系統設備、物資模塊的上線提供先決條件,讓智慧工地系統在項目生根,讓信息化“穿透工程”能順利落地,這些參與錄入的同事們也將會對工程有更深刻的了解。
最終,4標憑借錄入最快、錯誤最少,成為全線的典范。
“我們不想開拖拉機,我們想開跑車!”
“現在開安全整改地罰單都不一樣了。”安全員蔡小平在面對記者時介紹到,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前不久發(fā)生在青海溝三號橋施工現場的一個情況。
蔡小平在現場做安全巡查時,發(fā)現施工作業(yè)平臺的腳手板并沒有鋪滿,應該是之前的腳手板有損壞后沒有及時鋪上新的腳手板,施工人員在工作臺上操作,若是一不注意便極可能發(fā)生安全事故。
拍照、取證、登陸、上傳、抄送,蔡小平用手機流利地完成一系列操作,他解釋道:“只需要將安全隱患拍照上傳后,抄送給需要整改的隊伍負責人和相關的領導即可,省去了許多的步驟。”
如果按照之前的流程,蔡小平必須要先回到項目部辦公室將照片聯合整改單打印后,讓相關負責人簽名,再將整改單返還給勞工隊伍,以這二十來公里的跨度,一來一回,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而現在,蔡小平幾分鐘開出一張整改單,接下來他就可以安心去其他工段。
過兩天隊伍負責人找到蔡小平,“多大的事喲,連老總(項目經理)都來過問我嘞,問我啥情況。”“你只需要馬上改正,不僅僅是秦總,全項目的人都看著呢。”蔡小平回應道。
當天下午,負責人將兩張圖片上傳到項目管理系統平臺,原本工作臺整整齊齊鋪滿腳手板,還向外增加了不少加固設施。
李學超介紹到,其實傳統填報式項目管理系統,無法滿足項目生產管理中現場管理的在線化、數據化以及智能化需求。近3年來,聚焦于服務施工現場的碎片化應用系統在房建、鐵道建設板塊得到了有效應用,BIM技術日益成熟,但基建行業(y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一直不夠完善,條件太過復雜反而限制了信息化的運用。
“這條信息化的高速公路已經修好了,別人都是在上面開‘跑車’,我們還在開‘拖拉機’。”李學超也想開“跑車”,讓自己可以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和別人同臺競速。“至少現在,我們的跑車是已經準備好了。”李學超笑道。
“相信貧民窟里也能誕生出世界冠軍!”
當記者向李學超書記問起信息化試點開展有啥困難的時候,他遲疑了一下,回答道:“你眼前所看到,幾乎都是難點。”
起初集團將依若高速4標選擇作為信息化試點項目時,李學超心里是很開心的,但當看到自己手機的零格信號才意識到,無人區(qū)的一切都是零,都要從零開始。
在項目進場之初,面對著諸多難題:無水、無電、無信號、無網絡、無食材、無物資,干旱少雨,沙暴頻發(fā),強光輻射,晝夜溫差大,平均兩千六百米以上的海拔極大增加施工人員的身體負擔,地廣人稀的條件看似有利于大型工程的推進建設,但身處自然保護區(qū)也讓項目部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若在這片土地開展信息化試點,需要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當務之急,就是建立網絡。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使工地現場數據共享成為可能。項目部要想讓信號網覆蓋全長44.2公里的線路和60公里的施工便道,囊括23座橋梁、3座隧道、23段主線路基、5道交叉工程避險車道、2座停車區(qū)、1處U形轉彎,通訊局的通力配合也要耗時半年才能完成。
“‘點多線長’是難點,那也是我們的亮點。”李洪朝解釋,其實所有道路工程大多數會面臨這類的情況,工點之間的聯系往往會花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信息化就是將所有的線都扭成一股繩,它將展現出信息化最大的效用出來。
“我們不僅是針對項目部,更是通過勞務管理系統,解決建筑行業(yè)陳年頑疾——勞務糾紛問題。”李洪朝希望打造出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看到項目全貌。
項目看板就是這樣的一個窗口,也是最大的展示平臺。隨著勞務管理、質檢云、生產任務管理系統、工序驗收系統、安全巡檢系統、現場物料驗收+拌合站核算等六大工具合同簽署完畢,智慧工地已經顯現雛形。
“夸張說一句,像在羅布泊、阿爾金山無人區(qū)這樣的信息化試點我們都啃得動,這顆藍色的星球上,應該不存在我們到不了的地方了。相信貧民窟里也能誕生出世界冠軍!”李學超微笑對著記者說道。
這朵“智慧”之花,已在荒漠中傲然綻放。(黃競)